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 相关思路

作者:程京艳 张贵君 文章来源:制药业 发布时间:2015-12-01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

中药的临床疗效是确切的,而中药是由配伍组分构成,中药的疗效是以配伍组分的化学成分为物质基础的。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难点在于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及复方中的化学成分通常有10种,甚至100余种,而药材来源、加工炮制工艺、药味加减、剂量等因素都会引起中药及复方化学成分发生复杂的变化。中药复方是一个有层次和结构的有机整体,但它的疗效不是各配伍组分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复方中各配伍组分所含化学成分的相互综合效果。迄今,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思路,有不少作者提出了相关的构想和见解,如王艳萍等提出的以活性导向的标准组分模式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强调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关键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杨奎等提出的中药复方组合化学研究方法,是以中药复方为天然组合化学库,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确定能反映该方剂主治病症的药理学指标,通过组分或单体成分的组合筛选,找出其活性最强的组分结构。这些思路对于开展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均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随着分析化学技术与仪器的不断进步,多种手段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和测定,以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应用较多,如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荧光分光光度联用等。

对中药化合物进行的结构研究,同样也是生物活性评价的基础,过去用于结构研究的技术如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R)、核磁共振(NMR)、质谱(MS)、旋光谱(ORD)等目前多与计算机和色谱技术合用,使得结构解析工作达到自动化和高效化。此外,随着细胞膜生物色谱法、分子印迹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中药血清药理和血清药物化学等先进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使中药的化学物质基础和药效机理得到了进一步科学地阐述。

以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为单一目标的弊端

单一的有效化学成分并不能阐述中药的药效物质机理,中药的药效来自于多种化学成分多靶点的相互协同和增效作用。

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中药的药效不是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的,它是一个多成分参与的复杂过程。单一的有效化学成分并不能阐述中药的药效,只能以新药的形式

存在于临床。如从麻黄中分离的麻黄碱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从黄杨树中提取的黄杨树碱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等。陈磊等通过查阅600多篇关于丹参的文献,整理了近年来与丹参药理机制研究相关的文献报道,归纳出丹参的药理活性成分,揭示出单味中药丹参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的整合效应而产生的药理作用。朱大元等在白玉茶降血糖的研究中发现,在药筛选始终有效的有效部位中分到30多个化合物,每个化合物分别进行动物实验,没有一个化合物显示有效部位的降糖效果,单一化合物最高降糖效果仅达13%,对这些化合物按有效部位中的比例进行组合,最终发现由4个化合物组成的组分,经多次动物实验,组分的降糖效果与有效部位完全一样,但从此配方中去掉一个化合物,降糖效果马上下降。这说明药效的产生是由多成分相互协同或增效而产生的。由此可见,中药的药效是确定的,中药的药效物质是存在的,但它绝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个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的药效组分群。

以西药单个靶点为方向的中药药效研究并不完全适合于中药药效的研究。西药研制体系的科学性在于它是建立在明确的临床实验结果以及分子结构、手性、氨基酸排序等基础上,有确切的分子结构或形态与靶目标之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西药研究的是单个结构化合物在孤立情况下对靶点的作用。而中医药理论源自于与此不同的更加复杂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四气五味、经络、升降浮沉等。以西药的思路研究中药并不完全适合。如果以西药的思路研究中药,一旦所谓的研究指标被否定,则意味着整个研究成果的失败。

适合于中药化学物质研究的思路

1.中药的药效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从传统中药着手,以临床确实有效的中药(饮片、复方、中成药)为研究的对象和基础。

张贵君教授指出:中药的研发要基于传统中药的继承,要以传统标准中药为基准,起点对象定位在临床中药(复方),原料药定位在饮片,科学地揭示传统中药的本质。闫润红等采用饥饿+心得安+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家兔“气虚血瘀”模型,观察两个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配方对该模型全血粘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重用黄芪的配方“祛瘀”效果优于不重用黄芪的配方,为中医方剂“补气活血,气旺以促血行”的配伍理论提供了现代药理学依据。陈建萍等通过串联质谱ESI-MS/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与甘草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产生不溶性物质从而减少了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两药配伍起到了降低附子毒性的作用,用现代分析技术解释了“附子得甘草性缓”的机理。

2.中药的药效来自于药效组分

张贵君教授创立了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对中药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是指中药的疗效是由其药效组分所决定的。中药药效组分理论认为:中药药效是以药效组分为基础,按照中药的生源规律进行有序地组合、各药效成分之间具有量和比例的关系。中药药效组分包括配伍组分、化学组分、信息物质组分3个方面。配伍组分是中药饮片中多种成分遵循自然规律有序地结合作为复方中药的个体,这个组分是有机的结合而非随机搭配,存在质和量的必然规律,而这种组合的实质又是化学组分和信息物质组分的组合,从而构成了有序的药效组分。中药多以复方入药,其功效是以单味药的功效为基础,但不是简单的单味药功效的总和。中药复方的疗效源自于中医经长期临床实践摸索总结出的配伍组分,在复方中各配伍组分所含的化学成分之间相互发生着复杂的化学变化,从而使复方本身就具有了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的作用或通过产生新的化学成分而增强了药效,药效组分的产生离不开复方中的每个配伍组分,并且各配伍组分之间存在着质和量的必然规律,从而各药效成分之间也具有量和比例的关系,中药的药效组分是一个由多种有效化合物构成的药效物质总和。

中药是中医几千年来临床实践的产物,中医和中药有着紧密的依从性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中药的药效源自于所含的复杂化学物质,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是对中药复杂的化学成分的有效和高度的概括。中药药效组分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与中医药整体观念的学术思想相吻合,并阐述了中药药效与物质、物质与品质、品质与临床疗效的等问题。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前提下,从整体出发,以传统标准中药为基准,临床确实有效的中药(饮片、复方、中成药)为研究对象和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加强对中药药效组分的研究,从而确实明确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治疗疾病的原理,实现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实现中药现代化。

0
-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