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药产业的“人参”该如何炼成?

发布时间:2016-06-06
在吉林,一株人参成就460亿元产业!四川一共有49种道地药材,数量位居全国之首,但2015年中药产业总值不过700多亿元。很多业内专家认为,突破的关键是找到诸如吉林人参、云南三七、宁夏枸杞等的“带头大哥”,打响品牌,从而带动科研、市场、种植、加工等产业链条。那么,四川“人参”该如何炼成?

   第一招:拓宽应用领域,培育重点品牌

  因为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四川中药材资源品种达到5000余种,是当之无愧的中药大省,许多知名中药企业都在四川设有种植基地、加工厂。遗憾的是,其中却没有一个能打响四川中药品牌的拳头品种。

  问题出在哪里?在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处副处长尹莉看来,四川药材品种虽多,类似人参这样“药食两用”的品种却不多,应用领域较窄,对应的产业规模难以扩大。

  吉林人参产业就是凭借2011年人参“药食同源”试点获批踏上拐点:人参可作为食品生产原料制成软糖、饼干、饮品等产品,受此带动,吉林人参种植面积、加工企业均大幅增长,如今已形成功能性产品、饮料、化妆品、日用品等四大系列,2015年产值超过460亿元。

  近期,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也将启动全省道地药材、民族药大品种筛选,首批计划选择8种药材进行重点品牌打造,而绵阳是行动最积极的市州之一。绵阳三台特产麦冬,兼具药用和保健效果,被当地视为“种子选手”。

  为此,绵阳专程邀请国内中药领域的知名专家把脉,希望到2025年将其打造为产值500亿元的产业。

  第二招:完善后续环节,强化科研力量

  要壮大中药产业,除了品种的选择外,还需要一系列后续环节的支持。而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眼里,“四川中药产业要崛起,科研最关键。”

  以三七为例。30多年前,云南和广西平分国内三七药材种植市场,但随着云南成立文山三七研究所,一些三七种植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始在云南推广,形成健康的产业链条。到本世纪初,云南种植产量已占据国内三七市场的95%。

  据了解,四川省今年将上马189个中医药科研课题,总资金达1600万元,相当于过去两年的总和。而在绵阳,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绵阳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近年已经研发出了两个麦冬新品种,带动全市种植面积0.33万公顷,吸引30多家药企前来合作,初步形成了科研、种植、加工的产业链。近期,四川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也将加入进来,在专项人才培养、品种研发等领域参与合作。

  科研还能为药材质量这一产业生命线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陈士林牵头的团队创立了一种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新技术,通过提取药材的DNA片段,建立鉴定真伪药材的数据库,可以快速识别药材的真伪。目前,包括天士力、王老吉、四川新荷花药业等过百家企业采用这种技术。“今天参加活动的多家四川企业都表达了合作意向。”陈士林说。在他看来,保证药材质量是中药产业成熟的必然阶段和前提条件,“一旦出了问题,是用多大力气都没法弥补的。”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