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期制药创新工艺 绿色合成替米沙坦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弗戈制药网 发布时间:2010-09-10

合成盐酸喹那普利

盐酸喹那普利的合成路线很多,各有优缺点。前不久,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的唐林生等科技人员经反复试验,提出一条盐酸喹那普利合成的新工艺:先采用苯乙酮、乙醛酸和乙醇“一锅法”制得3-苯甲酰丙烯酸乙酯(由于是“一锅法”,使操作变得简化);在接下来制备盐酸喹那普利时,以前的合成工艺常用价格昂贵的Pt/C为催化剂,且反应时间较长(约3日),新工艺以10%Pd/C为主,辅以少量NiB/SiO2非晶态合金的复合催化剂,该复合催化剂价格较低,在35℃时加氢反应10小时即可,收率可达72.9%。

该工艺对各步反应的工艺条件和溶剂等也进行了优化,改进后的工艺总收率为22%。

绿色合成替米沙坦

替米沙坦近来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不断扩大。替米沙坦的国外生产工艺成本过高,不符合我国国情,最近,郑州轻工业学院程传玲等科研人员经反复试验,结合我国原料供应的实际情况以及试生产的实际条件,对替米沙坦的合成路线进行了优化改进。

新工艺采用了近年来国际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的绿色合成方法,用离子液体(四氢硼酸盐或六氟磷酸盐均可)这一新型的环境友好反应介质来代替原工艺中的毒性较大的甲醇作为反应介质,使优化后的工艺路线原料易得,操作简便,收率高,产物质量分数高(可达99.96%),有机溶剂残留量小,环境友好,适合工业化生产,每公斤原料药成本比国外降低了2000多元人民币。

具体的合成方法为:在离子液体[bmim]BF4中,以3-甲基-4-硝基苯甲酸甲酯为原料,经酯化、还原、酰化、硝化、还原、环合、缩合、水解反应得2-正丙基-4-甲基-6-羧基苯并咪唑,在多聚磷酸的作用下与N-甲基邻苯二胺缩合,生成的产物再与4-溴甲基联苯-2-羧基甲酯缩合、水解,最终得替米沙坦,产率93.8%,总产率在65.8%以上,精制品的HPLC质量分数达99.96%。

黑曲霉发酵生产壳聚糖

目前,工业生产壳聚糖通常从虾、蟹壳中提取,但虾、蟹壳的来源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从丝状真菌中提取壳聚糖,但此项研究仍处于研究阶段。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何灏彦等科研人员以黑曲霉为原料发酵生产壳聚糖,并通过正交实验深入研究了由黑曲霉发酵生产壳聚糖的工艺条件,优化了培养基和发酵工艺,确定了最佳培养基为:玉米浆3%、葡萄糖3%、硫酸镁1.0%、磷酸二氢铵0.01%、磷酸二氢钾0.005%;最佳发酵时间为90小时、摇床转速180r/分、pH值为6、发酵温度30℃。最佳工艺下的菌体干重达51.52mg/mL,利用酸碱法提取壳聚糖,其脱乙酰度达78.09%。

合成β-蒿甲醚

β-蒿甲醚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抗疟药,具有速效、低毒等特点,其抗疟活性是青蒿素的6倍,且由于它在油中的溶解度较大,所以特别适合制备制剂。现在,国内外对β-蒿甲醚的理化性质、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较多,对于β-蒿甲醚的合成研究较少,少数论文报道的β-蒿甲醚的产率也只有近60%,且仅限于在实验室的合成。

因此,实现β-蒿甲醚的工业化批量生产并提高产品的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我国李雪芳等科研人员对β-蒿甲醚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化学与生物工程》杂志2009年6期上撰文提出了新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双氢青蒿素(DHA)为原料,分析了其醚化反应的机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影响β-蒿甲醚合成的主要因素二氯甲烷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如下:二氯甲烷与甲醇的体积比为4:1,双氢青蒿素与三氯乙酸的摩尔比为10:1,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2.5小时。此时β-蒿甲醚的产率达到69.9%,用HPLC直接分析法测定其平均含量达到99.29%。该方法适合于工业化生产,产率较高,产品易分离提纯且质量稳定。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