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院输液管控 需要制度设计和监督落实

发布时间:2016-08-19
去年8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江苏成了全国第一个全面叫停门诊输液的省份。输液过度、抗生素滥用的现象仅靠用药原则还是不行的,停止门诊输液将对抑制这种现象起到推动作用。


  如此的举措,在我国这样一个被称作“世界第一输液大国”中,非常及时且有必要。虽然现在对于此政策尚有许多人不能理解,认为输液见效更快、疗效更好,但政府对于政策的强推显然已经结束了这样的争论。
  
  吃药还是输液,本不是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吃药是最常用和最便利的治疗手段,但口服药物的起效慢也是常识;输液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效用和利用度更高,但滥输液的副作用同样不小。作为各具优缺点的治疗方式,不能简单地判定吃药与输液孰优孰劣。究竟该吃药还是该输液,关键在于哪种治疗方式更加合适,更适于患者的具体病况。
  
  西方许多医院如果要输液,尤其是输抗生素,是需要像对待一场手术一样倍加小心的,必要时还需要相关机构、权威专家的论证。
  
  不过,在国内医院对输液过度倚重的背景下,矫枉过正的确可以理解。“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句话说明患者康复需要时间。不过,自从有了输液,不仅“挂个水好得快”被医生推荐,而且患者群体也对“输液好得快”普遍认同,主动要求医生输液的不在少数,有些患者还对医生不给输液颇有微辞。
  
  这些患者对于输液的依赖也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程度。他们迷信输液,相信输液能让病痛快速消除,甚至直接向医生提出输液要求,这些观念都需要医院和社会多方面共同引导和扭转。
  
  在追求“速度”的时代,什么东西都是越快越好,“快慢”也成了疗效“好坏”的指标。生病时间长,不仅意味着病痛拖长,还意味着患者要承担更多的治疗成本。
  
  在我国,近年来关于“输液有害”“滥用抗生素”的常识正在慢慢普及。但遗憾的是,放眼全国,能够叫停门诊输液服务的医院屈指可数。
  
  当然,拒绝门诊输液的医院在我国也绝非不存在。早在1998年,浙江的邵逸夫医院就停止门诊输液,医院也没有门诊输液大厅。该医院认为,绝大部分门诊常见病都可以采用口服药物等方式治疗,如果一位患者的病情严重到需要输液的程度,那说明他需要住院了。据了解,该院药占比仅30%左右,远低于多数国内同级医院的60%。据悉,该院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捐资兴建,自建立之初就引进美国模式,美国罗马琳达大学以顾问形式参与管理。
  
  不过,治病的“快”往往意味着患者要付出更大的健康代价。输液之所以能快速见效,一是因为输液的用药剂量往往偏大,二是直接作用于血液。但输液快速见效的原因,也正是其最大的缺陷。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
  
  遏制滥用输液不仅要剔除医疗部门的逐利诉求,同样也需要患者增强健康与权利意识。“病去如抽丝”确实是个漫长的过程,但身体的修复过程恰恰是不能随便加速的。在追求快的时代,不妨对我们的身体有点信心,对自己的健康多点耐心,这是医疗回归健康的必要前提。
  
  制止输液过度、抗生素滥用,仅靠卫生部门发布所谓的用药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如今的体制之下,仅仅靠医院和医生自觉减少输液,是不现实的。因此,加强对医院的输液管控,需要更多的制度设计和监督落实。而江苏省用政策“一刀切”的做法,此时就显得十分给力。那么,其他省份和地区,包括一些医院,都应该积极主动地革掉“门诊输液”的命。

0
-1
收藏
评论